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请查收!宜州区城区部分地名命(更)名公示

2022-09-07 23:15:51 3156

摘要:一、拟命名、更名的道路街巷、桥梁(一)道路街巷1、上林路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规划路,南至金宜大道,与广福路相交。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段途经龙村上林屯,以屯名命路名。上林为1950年前建村,由都安人迁建,位于原光复林场上方,故名。读音:Shàng...

一、拟命名、更名的道路街巷、桥梁

(一)道路街巷

1、上林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规划路,南至金宜大道,与广福路相交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段途经龙村上林屯,以屯名命路名。上林为1950年前建村,由都安人迁建,位于原光复林场上方,故名。读音:Shànglín Lù。

2、马泗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金宜大道,南至高家堡西路,其南即唐至明清时期宜州城郊著名古村马泗村。

地名文化内涵:马泗,是宜州唐至清代著名的古村落。马泗岩,古称观岩,岩前曾有西原太子庙,纪念唐代宜州太守苏仕平为民除暴功德,今古碑尚存,其庙额匾是宜州地方第一块匾牌。明代中国地理学家、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到宜山旅游考察,在去考察粵西名山多灵山返回县城途中,专门考察了观岩岩洞地貌,并作了详细游记,称赞观岩“水与山合,其妙如此”。明崇祯年间,中国明代著名戏剧家江西临川人汤显祖族孙汤乐晋偕见到庆远经商,流连宜山,其兄返赣,汤乐吾留寓宜山,定居马泗村,其子孙累代科名,裔孙汤廷诏于道光二十年登庚子科进士,是宜山县清代两名进土的第一位登进士者。抗战时期的1945年初宜山沦陷期间,马泗地方青年曾在此抗击日军,今弹痕犹存。读音:Mǎsì Lù。

3、永顺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在宜州城西经济开发区域内,北起金宜大道,南至庆远镇高家堡西路对应庆远镇龙村地辽屯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在宜州经济开发区内,开发区为宜州经济振兴点,经济振兴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,故以“永”字起头,“顺、泰、安、定”四字从西向东排列为路名,寓意国泰民安,繁荣昌盛。按顺序该路为第一条,另,“永顺”为宜州古地名(明弘治六年(1493年)设永顺长官司),也从另一方面传承了地名文脉,故名“永顺”。读音:Yǒngshùn Lù。

4、永泰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在宜州城西经济开发区域内,北起金宜大道,南至庆远镇高家堡西路对应庆远镇宜畔村杨满屯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在宜州经济开发区内,开发区为宜州经济振兴点,经济振兴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,故以“永”字起头,“顺、泰、安、定”四字从西向东排列为路名,寓意国泰民安,繁荣昌盛。按顺序该路为第二条,另,“永泰”为宜州古地名且沿用至今(今有永泰河),也从另一方面传承了地名文脉,故名“永泰”。读音:Yǒngtài Lù。

5、永安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在宜州城西经济开发区域内,北起金宜大道,南至庆远镇高家堡西路对应庆远镇宜畔村满堂屯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在宜州经济开发区内,开发区为宜州经济振兴点,经济振兴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,故以“永”字起头,“顺、泰、安、定”四字从西向东排列为路名,寓意国泰民安,繁荣昌盛。按顺序该路为第三条,另,“永安”为宜州古城门名(永安门),也从另一方面传承了地名文脉,故名“永安”。读音:Yǒng’ān Lù。

6、永定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在宜州城西经济开发区域内,北起金宜大道,南至庆远镇高家堡西路对应庆远镇宜畔村北流屯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在宜州经济开发区内,开发区为宜州经济振兴点,经济振兴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,故以“永”字起头,“顺、泰、安、定”四字从西向东排列为路名,寓意国泰民安,繁荣昌盛。按顺序该路为第四条,另,“永定”为宜州古地名且沿用至今(明弘治六年(1493年)设永定长官司,今有石别镇永定村),也从另一方面传承了地名文脉,故名“永定”。读音:Yǒngdìng Lù。

7、周水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在宜州城西经济开发区域内,北起龙江河南岸,南止龙溪路西段,中与金宜大道交汇。路之起点处龙江河南岸一带域地,原为庆远镇园村村委辖域,今属庆远镇江头村。

地名文化内涵:周水,龙江古名,《庆远府志》(清道光八年辑点校本)“按《水经》云:存水出犍为存鄢县,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。”该路北临龙江,以古江名为路名。读音:Zhōushuǐ Lù。

8、江高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在宜州城西经济开发区域内,北起龙江河南岸江滨路西段,南至庆远镇高家堡西路,与金宜大道、龙溪路、中山大道西屏路交汇,道路南北贯通。

地名文化内涵:龙江,源于贵州省三都县,经南丹县、金城江区,在宜州德胜镇如境,自西北而东南贯穿宜州境域之德胜、怀远、庆远、洛西、洛东、三岔6个乡镇,境内全程108千米,流域面积1162平方千米,年径流量122.04亿立方米,千万年来,龙江河滋养哺育着宜州苍生百姓,是宜州的母亲河。高家堡,是庆远镇古村落,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9),山东青州益都人高林迁建,为600年的古村落。以“江高路”命名,取龙江、高家堡各一字,既是道路域内地理实体位置的标志,更有感恩龙江母亲河之敬意和纪念庆郡古村落文明史之寓意。读音:Jiānɡɡāo Lù。

9、彭岭溪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金宜大道,南止龙溪路西段,与电厂路交汇。原为金宜大道通往宜畔村的乡村公路,路口处有小溪(彭岭溪)自南而北汇入龙江,金宜大道有跨溪路桥。沿路口南往,有立新屯、宜畔屯、鹏(彭)岭屯。

地名文化内涵:彭岭溪,因流经彭岭(鹏岭)而得名。明崇祯十一年(1638)农历三月初二,徐霞客考察永顺司域之多灵山返回县城,在黄昏之时回到距县城五里地,见“有小观(即观岩,亦称仙女岩)之水,穿地峡而北”。再行走又二里,“踰岗而下,复得石壑,(水)或断或连,此乃彭岭桥之水,自九龙来。”此溪流记载于《徐霞客游记》中,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。读音:Pénglǐngxī Lù。

10、宜岑路

地理实体概况:西起黄莺路,东至龙岗路。北靠山水宜人小区,南连市民文化公园、区公安分局等。市民文化公园为宜州标志性地理实体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南侧的市民文化公园于2010年兴建,2011年8月竣工。2012年岑溪市人民政府赠与宜州市一块花岗岩作为广场地名标志,上刻“市民文化公园”,落款为“中共岑溪市委员会、岑溪市人民政府赠”,象征着宜州与岑溪人民的友谊坚如磐石。为纪念宜、岑两地人民的长期友好,故名。读音:Yícén Lù。

11、豆腐桥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龙溪路,南至东屏路。与虹桥路、中山大道相交,东侧是规划路(下桥路),西侧是共和路、解放路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段起点处为豆腐桥居民点,故名。豆腐桥,因村旁有一小桥,1950年前后该地居民大多以卖豆腐为生而得名,以桥名命路名。读音:Dòufǔqiáo Lù。

12、桥东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龙溪路,南至日虹路。与中山大道、东屏路相交,东侧是浙大路,西侧是豆腐桥路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段位于豆腐桥东面,故名。读音:Qiáodōng Lù。

13、宜苑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江滨东路,南至高家堡东路,与城中东路、龙溪路、中山大道东段、东屏路、日虹路、鹤岭路交汇,道路起始处为明代庆远府城东门外三里桥处,即今城中东路终止处。

地名文化内涵:三里桥(古为石拱桥)在今城中东路东面终止处,桥东端地域为解放军某部驻宜闲置地。三里桥东北百米处有小土丘,有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)庆远知府商盘倡建的“宜苑”。“宜苑”是宜山古代第一个官家园林,有掩映于碧绿丛中的五同开两层阁楼,可容百余人,上下四周有宽阔回廊供人凭栏览胜,楼前草坪外,有二层亭台,名“百花亭”,为宜山地方文化胜地。乾隆五十一年(1785)庆远知府林虎榜、宜山知县葛洪范重修。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秋,国立浙江大学西迁到宜山办学,浙大校舍设于“宜苑”处,1939年2月,日军18架飞机3次轰炸宜山县城,并以浙大校舍为目标,校舍中炸弹108枚,教室、实验室、学生宿舍多被炸毁,虽只有3名学生受伤,但财产损失惨重,浙大被迫到城郊附近乡村筹建校舍,至此,“宜苑"萧条颓败,沦为荒野。解放后,这里曾设为宜山军分区驻地。二十世纪60、70年代,这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野战医院,医院迁走后的1980年起,这里为驻军单位。读音:Yíyuàn Lù。

14、文昌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江滨东路,南至高家堡东路,与城中东路、龙溪路、中山大道东段、东屏路、日虹路、鹤岭路交汇。

地名文化内涵:因该路位于文昌社区,宜州区第一中学在文昌社区辖区内,以文昌为名,寓意文风昌盛,故名。读音:Wénchāng Lù。

15、大塘堡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江滨东路,南至高家堡东路,与城中东路、龙溪路、中山大道东段、东屏路、日虹路交汇。道路起始处为清代庆远府城标营东北端,南至高家堡东路,此路之南北线间,有明清时期庆远郡城(亦是宜山县城)东南最近郊的古村大塘堡村。

地名文化内涵:大塘堡,因村前有一大水塘而名之,大塘堡为宜州古村落,清《庆远府志》载其村名为大墙堡,民国初《宜山县志》载其村名为大祥堡。村庄建于县城东南田垌边一个缓坡矮岭北,村子面向城区,环村东、北、西三面为土地肥沃、水源丰盈的田畴,历为物丰产富之地,村民多姓周、黄,多出人才。清《庆远府志·选举志》“武举”目有“周栋,宜山人,乾隆壬子科第十六名。周械,宜山人,乾隆甲寅科第四名”之载,大塘堡周氏祖墓碑刻亦记载有周栋、周域的武举中举之事,证明周栋、周械都是大塘堡周姓家族先辈;又,出生于1905年,曾任广西学生军总队长、投身中华民族抗日战争、后任广西第二行政督察区保安副司令、第四十六军一一八师少将参谋长的周竞将军,其家祖、父辈就是大塘堡周氏族人。又,清末时期,大塘堡周氏家族修建由大塘堡到县城小南门的石板路,极大方便城乡出行者。抗战期间,许多外省和桂东南地区的难民流入宜山,不少难民在大塘堡安身落户,村落增大。如今,大塘堡村周、黄姓后人皆多有建树者。读音:Dàtánɡpù Lù。

16、兴贤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江滨东路,南至高家堡东路,与城中东路、龙溪路、中山大道东段、东屏路、日虹路交汇。道路起始处为庆远府古城东门外龙江河南岸乱石花,过宜山古城东二里的兴贤桥,再南直至至高家堡东路。此路之北段皆为石花地貌,间有明代庆远府古桥兴贤桥。

地名文化内涵:北宋初年,宜州古城已有从柳州经宜州往贵州的驿道相通,并成为滇黔的朝贡路线,兴贤桥就是州城东郊的一座石拱桥。明弘治问宜山知县李谧重修。清康熙间桂林府通判、中国清代文学家汪森著、专辑广西史料的《粤西文载》辑录有宜山县重修兴贤桥之事,而宜山人宋澍有《兴贤桥记略》专门记述李谧重修兴贤桥之事。解放后,兴贤桥曾改为木桥,二十世纪70年代起,县城往东方向公路改道,此桥废弃。兴贤桥为宜山县城“东路最为冲要”(见《宜山县志·水》),自宋初至解放初期,对宜山县东西陆路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取名“兴贤”同时也寓意太平盛世贤人辈出。读音:Xīnɡxián Lù。

17、红棉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新规划路22号(龙江北岸马安村委木棉屯),南至高家堡东路,跨龙江河上的规划桥(木棉桥),与龙江河北岸规划路21号、27号,南岸江滨东路、规划路28号、中山大道东段、日虹路交汇,终于高家堡东路。

地名文化内涵:木棉屯,是庆远镇马安村委辖自然村,清光绪初年覃姓人家迁建,因村头有数棵大木棉树而名。木棉树,别红棉树,木棉科落叶乔木,树干高大,是中国南方特产。木棉树其高大壮硕的躯干,顶天立地的姿态,英雄般壮观,其花开季节,一派生机勃勃,花艳而不媚俗,其红色,犹如壮士风骨,象英雄的鲜血染红树梢,花谢落地,花色不褪,花不萎靡,似英雄道别尘世,故木棉花又称英雄花。宜州地方,有史以来就是不俗之地,历代英雄辈出,士人涌现,极具木棉风骨,故名。读音:Hóngmián Lù。

18、源丰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江滨东路,南至高家堡东路。与中山大道东段、日虹路交汇。此道路北部起点东约50米处,是源永定土司东北过庙门村北流汇入龙江河的洛蒙河出口。溪流由南而北,流经东门外石花地最东,在距龙江南岸300米处将柳州进庆远郡城的古驿道间断,官府便在此修建石拱桥以贯通,石桥古名“原丰”。以古桥名彰宜山地方“龙死不旱年年有收”之意,将“原丰”改为“源丰”。

地名文化内涵:原丰桥,是北宋时期柳州到宜州直通滇黔的驿道,是宜州郡城东门外的第三座石拱桥。桥跨小河,是源于郡城六十里永定土司东北的洛蒙河最北段。桥之南面,土地广阔,水源充沛,是一片永保丰收的田畴,有“龙死不旱,年年有收”之历代经验,故宜山民谣有“天下大旱,此地半收”之言。如今,宜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,取得了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辉煌成就,宜州人民铭记党恩,奋斗不息,建设幸福壮美乡村,党的领导是人民生活永远丰裕的源泉。读音:Yuánfēng Lù

19、三甫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龙溪路东段,南至高家堡东路。与中山大道东段、日虹路交汇。道路由北而南,沿途有庆远镇东屏村委之王家甫、屯丈、姚家甫、李家甫诸村屯。

地名文化内涵:王家甫、屯丈、姚家甫一带地域,清以前属宜山县都岭里,是县治地所在地,各村屯皆上百年历史,因城区范围不断扩大,以上村屯即将从地图上消失,为传承地名文脉,建议命名为三甫路。读音:Sānfǔ Lù。

20、南圩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规划路(清源路),南至高家堡东路,与中山大道东段相交。

地名文化内涵:民国八年版《宜山县志》(点校本)载有“南圩”,“南圩”在南城外,“夏月豆麦所聚”,为旧时宜州城区东南部主要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,现以古地名为路名。读音:Nánxū Lù。

21、青鸟路

地理实体概况:西起龙江街南端,东至歌源路(规划路),整条道路由龙江街南端一直沿青鸟山南麓向东延伸。

地名文化内涵:青鸟山,宜州城区龙江河北岸名山,坐落于县城龙江河北岸的一座历史名山,相传青鸟常飞至,山产异草,宋代有寿福庵于其上,明代徐霞客游历宜山时曾将青鸟山记于《徐霞客游记》中。“青鸟朝云”是宋明时期庆远府郡城“宜阳八景”之一,地方文化标志。明代宜山县举人高应旸曾任浙江龙游教谕,再迁奉化知县,廉干有为,士民拥戴,当地百姓立祠纪念。高应旸有著作一部,名《青鸟山人集》,以表明自己家乡籍贯,《青鸟山人集》被《广西通志》收录。读音:Qīnɡniǎo Lù。

22、铁城路

地理实体概况:西北起规划路17号(红棉路)北端,东南至规划路18号(歌源路)北端。道路自西北向东南沿古城峒山南麓延伸。

地名文化内涵:铁城山位于县城东北三里龙江河北岸,山势延绵,环山峭壁悬崖,内有广阔峒场,“可容万灶,飞泉石井,取汲不竭,地险无逾此”,南宋宝祐三年(1255)宜州知州云拱在此筑城以备战蒙古军队。城成,静江军通判黄应德作《宜州铁城记》并镌刻于山隘出口处摩崖上。因蒙古军队未经宜州却换了南宋王朝,铁城从未启用,无兵无民无战事,只留千古奇谈。后人将铁城遗址称“古城峒”,清代道光十五年(1835)进士、有“岭南才子”之誉的广西象州人郑献甫在宜山任书院山长时写有《游古城峒诗》,宜山岁贡陈元迪亦有《铁城紫霞洞记》,都极备铁城险峻幽奇。读音:Tiěchénɡ Lù。

23、马草塘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规划路22号(铁城路)其山(小山名)南麓,南至龙江北岸规划路27号(独山路),整条道路贯穿马草塘自然村之南北。

地名文化内涵:马草塘屯,是庆远镇马安村委辖自然村落,西邻木棉屯,北靠其山,南达龙江河北岸,清光绪初年由覃姓人建村,村前有一大水塘盛产马草,故名。宋宝祐三年(1255年),宜州知州云拱奉命于宜州郡城龙江北岸东3里处月亮山内营建州城以防蒙古军从云南入桂,山内为内城,山外为外城,外城于木棉、马草塘处设驻军营房临江扼守。明代以后,木棉、马草塘沦为荒地,清代始建有村落。解放后的1965~1979年,马草塘一带有驻军部队,“文革”期间,宜山县革委会的一些重大会议曾在马草塘召开,宜山县“五·七大学”亦创办于马草塘,马草塘地名在宜山县域有一定知名度。清末至今,“马草塘”地名已经延续百余年。读音:Mǎcǎotánɡ Lù。

24、马安路

地理实体概况:西起规划路24号(马草塘路)中段,东至规划路26号(歌源路)中段处,整条道路自西向东贯穿马安村东西。

地名文化内涵:马安村,村边有小山形似马鞍,山名马鞍山,村亦以山名,因“鞍”“安”同音,村名“马安”,有使村居者安居乐业之义。该村于清康熙初年由外乡人邓氏迁建,至今史逾三百余年,是宜山城区东北隅古村落。读音:Mǎ’ān Lù。

25、师训路

地理实体概况:东北起规划路22号(铁城路),西南至龙江北岸规划路27号(独山路),整条道路贯通马草塘村之南北。1965年至1979年,此地曾为解放军某部驻地。1976年4月,开办在宜山县中的师范班从县中分析出,迁到此地设校上课,同时,宜山县革委亦在此开设理论、财会、农业、医务、文艺、教师等系统培训班,聘请教师进行业务培训,一时成为宜山县师资培训基地,1980年,师范班才迁回县城北蓝靛村新校址。

地名文化内涵:师训路,其整条道路贯通马草塘村之南北,1965年至1979年,此地曾为解放军部队驻地。1976年4月,宜山县革命委员会决定,将设在宜山县中的县师范学校分析出来,在此设立“宜山县师范学校”。因学校中有许多部队闲置的营房,县革委即充分利用校舍场地开办政治理论、农村财会、农业技术、医疗卫生、文艺宣传、小学教师等培训班,聘请教师授课,进行业务培训,这里一时成为宜山县各行业业务知识培训基地。读音:Shīxùn Lù。

26、歌源路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东西走向规划路22号(铁城路),南至规划路27号(紫霞路)东端。

地名文化内涵:宜州是唐代歌仙刘三姐故乡,在马安村马安屯南部建有歌仙庙,传下枧河为刘三姐传歌流域,流河寨为刘三姐故居,是广西山歌的发源地。道路东临下枧河,北靠流河寨,流河寨南侧有歌仙庙,故名。读音:Gēyuán Lù。

27、紫霞路

地理实体概况:西起规划路17号(红棉路),东至规划路26号(歌源路),南临龙江河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西北有古城峒,古城峒其中有大型摩崖石刻,在“紫霞洞府(岩洞)”内有宋刻《七曲帝君序》,为宜州名胜古迹。读音:Zǐxiá Lù。

28、清源路

地理实体概况:西起龙溪路,东至南圩路(规划路),与规划路13、14、15、16、17、18、19号相交,终于规划路20号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段西北为宜州区污水处理厂,污水经过滤净化后成为可以循环利用的水源,“清源”意为清洁污染源,又寓意正本清源,故名。读音Qīngyuán Lù。

29、泉溪巷

地理实体概况:北起凉泉巷,南至龙溪路。沿途有区第二幼儿园,区城市管理执法局。

地名文化内涵:该路段为连接凉泉巷与龙溪路的一条小巷 ,凉泉巷与龙溪路各取一字,故名。读音Quánxī Xiàng。

30、迎宾大道(更名)

地理实体概况:原称二桥路,北端为状元桥(原称龙江二桥)。1996年始建,2008年扩建为双向6车道,路幅宽度达60米,中间有绿化隔离带,两侧有非机动车道,人行道,全长2600米,南端至宜州火车站。

地名文化内涵:宜州火车站位于路的南端,正对该路,意寓迎接八方宾客。读音:Yíngbīn Dàdào。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
相关推荐
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